设计模式之路(4)装饰者模式

一、定义

装饰模式指的是在不必改变原类文件和使用继承的情况下,动态地扩展一个对象的功能。它是通过创建一个包装对象,也就是装饰来包裹真实的对象。

二、特性

  1. 装饰对象和真实对象有相同的接口。这样客户端对象就能以和真实对象相同的方式和装饰对象交互。
  2. 装饰对象包含一个真实对象的引用(reference)
  3. 装饰对象接受所有来自客户端的请求。它把这些请求转发给真实的对象。
  4. 装饰对象可以在转发这些请求以前或以后增加一些附加功能。这样就确保了在运行时,不用修改给定对象的结构就可以在外部增加附加的功能。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,通常是通过继承来实现对给定类的功能扩展。

三、结构

“装饰者”

  1. 抽象构件(Component)角色:给出一个抽象接口,以规范准备接收附加责任的对象。
  2. 具体构件(Concrete Component)角色:定义一个将要接收附加责任的类。
  3. 装饰(Decorator)角色:持有一个构件(Component)对象的实例,并实现一个与抽象构件接口一致的接口。
  4. 具体装饰(Concrete Decorator)角色:负责给构件对象添加上附加的责任。

举个栗子:

(1)在Java设计中

“Java装饰者”

(2)在Android中

“Android装饰者”

四、小结

装饰者模式和代理模式有点类似,很多时候需要仔细辨别,容易混淆,倒不是说会把代理模式看成装饰者模式,而是会把装饰者模式看作代理模式。区分一下,装饰者模式的目的是透明地为客户端对象扩展功能,是继承关系的一种替代方案,而代理模式则是给一个对象提供一个代理对象,并由代理对象来控制对原有对象的引用。装饰者模式应该为所装饰的对象增强功能;代理模式对代理的对象施加控制,但不对对象本身的功能进行增强。
同时有几个要点需要提一下:

  • 继承属于扩展形式之一,但不一定是达到弹性设计的最佳方案;
  • 在我们的设计,应该尽量对修改关闭,对扩展开发,无需修改现有代码;
  • 组合和委托可用于在运行时动态加上新的行为;
  • 装饰者可以在被装饰者行为的前后根据实际情况加上自己的行为,必要时也可以将被装饰者行为给替换掉;
  • 可以用无数个装饰者包装一个组件,也就是说,装饰者 A 包装了被装饰者 B ,装饰者 C 再包装装饰者 A,根据实际情况这种行为可以累加到多层,通俗讲就是套上多层外壳;
  • 同时,被装饰者也可以存在多个,也就是说 ConcreteComponent 这个角色也可以是多个的。
  • 装饰者模式的优点就是它的特点:可以在运行时动态,透明的为一个组件扩展功能,比继承更加灵活;
  • 缺点也很明显:它会导致设计中出现许多小对象,如果过度使用,会让程序变得很复杂。
Neil Liu wechat
个人微信,欢迎交流
让我感受下知识的力量~